内容来源:东莞金融监管分局风险提示
近期,部分网贷平台以“零门槛、低利率、快速到账”为噱头,通过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、隐瞒实际资费标准,诱导在校大学生过度消费、盲目借贷。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不够成熟,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,在未充分了解贷款平台和贷款合同条款的情况下,轻易借款,使自身陷入债务困境,面临高利贷风险。部分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遭受非法催收,甚至引发系列恶性事件,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,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东莞金融监管分局提醒在校大学生群体警惕互联网消费贷款“套路”,关注以下风险:
互联网消费贷款“套路”
一、模糊利息费用。
部分网贷平台为了追求利益,采用虚假宣传手段,以“免息”“低息”等说辞营销宣传,故意降低贷款门槛、简化贷款手续,实则设置了高额的手续费、服务费、管理费、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隐性费用。这些费用可能没在合同中明确列明,或都以小字、附加条款的形式存在,稍不注意就会忽略。
二、变相抬高成本。
在签订合同时,有的不法网贷平台要求大学生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“保证金”,变相收取“砍头息”;有的以默认勾选、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销售,要求以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,且提前还款不退还相关费用;有的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大学生正常还款,引发大学生债务逾期,产生“罚息”。
三、诱导过度借贷。
部分网贷平台蛊惑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,诱导大学生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、以贷还贷,致使大学生负债超出自身经济能力。还款时引导大学生拆东墙补西墙,使大学生债台高筑,产生巨大经济和心理压力,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。
四、泄露个人信息。
部分网贷平台要求大学生提供照片、视频、身份证、学生证等作为抵押。在获取个人信息后,将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“产业链”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,使大学生及其亲友饱受各类骚扰。
特别提示
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,东莞金融监管分局特别提示在校大学生群体:
一、坚持理性消费,莫将“开学季”变“烧钱季”。
互联网贷款本质是借贷行为,需要偿还本金及利息。大学生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,很容易形成“以贷养贷”的恶性循环,应务必树立正确消费观,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消费,坚决抵制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、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。
二、警惕低息诱惑,莫把“假李鬼”当“真李逵”。
面对诱导性营销宣传时应保持高度警惕,国家已经建立完善的高校资助体系,如果家庭经济困难,请向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申请资助。若确需申请其他商业性贷款的,一定要取得父母、监护人等第二还款来源人同意,认真评估自身还款能力,到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。
三、保护个人信息,莫让“校园贷”成“校园害”。
务必谨慎使用个人身份信息,保管好身份证、学生证等个人隐私证件,警惕进行信息授权行为,尤其不要替陌生人担保,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。若不慎陷入非法“校园贷”困境,及时向家长和老师说明情况,留存借款合同、转账记录、催收信息等相关证据,主动向公安、司法机关寻求帮助,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